眾所周知,“備胎”這一詞其實是貶義,意思是指替補、備選人。但自去年華為516事件之后,“備胎”一詞有了新注解,帶有褒義了,指做好了準備什么的。
尤其華為海思這個芯片“備胎”一夜之間轉正,讓大家見識到了“備胎”的力量。不僅如此,國內眾多的企業(yè)開始準備“備胎”,以防特殊情況出現(xiàn)。

那么現(xiàn)在回過來頭來看,華為的“備胎”大軍究竟有多強大?
首先說說芯片方面,其實從營收的構成來看,芯片可能是華為最重要的產品了,因為90%的營收都和芯片有關系,所以芯片是華為備胎中最重要的部分。
目前華為在手機芯片上有麒麟,服務器芯片上有鯤鵬,人工智能芯片有昇騰,還有5G基站芯片天天罡等,甚至連射頻芯片,華為都有自研準備,這些是華為最強的自研“備胎”。
而除了自研部分外,華為也準備了眾多的其它非美國品牌的芯片“備胎”,不至于離開美國的芯片,就無法運轉了。

再說說操作系統(tǒng)方面,操作系統(tǒng)的重要性對于華為而言,僅次于芯片,因為在華為的營收構成中,60%+的收入是與操作系統(tǒng)相關的。
而華為的操作系統(tǒng)備胎方面,最聞名的就是鴻蒙系統(tǒng)了,目前已經(jīng)用于電視等產品。而基于安卓,華為的還有GMS的備胎,那就是HMS。
除此之外,華為與深度合作,推出了基于國產操作系統(tǒng)的筆記本電腦,深度操作linux系統(tǒng),也是華為的備胎之一。

而在軟件方面,目前華為大部分是自研,但相對而言,其實也準備了備胎,比如最近備受關注的EDA,華為早前就與國內的華大九天有合作,在一些相對對工藝要求并不高的芯片上,使用國產EDA來進行芯片的設計、仿真、模擬等。
而華為從芯片到操作系統(tǒng)、再到軟件等方面的備胎準備,也是華為在去年516事件之后,2019年依然能夠保持增長的重要原因,要是沒有這些備胎,早就“跪”了。